当前位置:手链网 > 手链知识 > 正文内容

用“寻访”的新奇,诠释非遗“永不消逝的生命力”

手链之家2022年12月01日 08:33:14手链知识2579

导读:当传统文化嵌入时尚表达,非遗带给观众的不仅有许多“想不到”,还有充满震撼的“了不起”。

文|三木

“梁平戏,曲牌多,嬉笑性情;荣昌陶,千年传,釉色当先;夏布扇,工艺尖,轻柔胜丝……”

如何在不足三分钟的时间内,提炼巴渝文化精髓?《艺览吾“遗”》第三期,非遗寻访人杨迪和阿兰·达瓦卓玛创意制作小而精的非遗大秀《渝歌》,融川剧、荣昌陶器、荣昌折扇、土家摆手舞、木叶吹奏等非遗项目于一体,经由酉阳民歌的独特唱腔,让重庆非遗散发别样的文化韵味,观众看后直呼“惊艳”。

近日,CCTV-3综艺频道《艺览吾“遗”》的播出再次掀起了非遗热潮,首播当天相关话题阅读总量破2.7亿,“非遗+文艺呈现”的形式与独特的视觉角度引众多网友点赞,“原来非遗和现代潮流碰撞的时候这么酷”。人民网观点频道发文肯定节目“让古老的非遗火起来,持续点亮中华民族文化之光”。

最新一期节目里,非遗寻访人张宇、杨迪、阿兰·达瓦卓玛、刘洋洋来到重庆,继续引领观众探寻非遗,以更为艺术化的方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他们的寻访与收获,也在一场场别具一格的非遗创演秀中,不断为观众带来了更多的震撼与思考。

体验不是首要目的,

非遗魅力就藏在日常之间

将拉好胚的荣昌陶捧在手里,初次体验荣昌陶制作的刘洋洋感慨“真是太有成就感了”。在荣昌陶器烧制技艺传承人管永双的帮助下,四位非遗寻访人体验了碾矿、过筛、釉色准备、揉泥以及拉胚塑型等制陶步骤,而这只是72道制陶工序中的小部分。

尽管完整地打磨出一件瓷器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但是非遗传承人管永双依然坚持手工制作。在他看来,只有每个环节亲力亲为、倾注情感,器物才会有灵性。杨迪对此深感认同,“自己做的杯子不管做成什么形状,都觉得一定要好好珍藏起来,那种感觉是很妙的”。

从题材形式的角度来说,《艺览吾“遗”》是一场极具沉浸感的文化体验。在这场徜徉时光之河、漫步城市乡野的体验中,有跟随长白山采参人进山寻宝的喜悦、有体验手工艺制作的感动、有置身民俗风情的视觉盛宴,对于非遗寻访人而言,是与古老非遗的一次深切体验。

不止于此,节目将镜头对准非遗项目同时,也聚焦寻访人初探非遗的谨慎琢磨。当杨迪小心翼翼地将扇骨插进扇面,一旁的刘洋洋紧张到“屏住呼吸”,直至成功嵌入扇面,大家才长舒一口气,为初步制成荣昌折扇倍感欣慰……无论是非遗项目的集中呈现,还是参与感十足的动手实践,沉浸感不再单指非遗寻访人的身临其境,也经由他们寻访人的手延展至屏前,俘获观众的心。

正因为这样,非遗的魅力在寻访人的“凝神屏气”中得以实现无声而有力的彰显,而打动观众的或许只是其中的某个瞬间。有观众在看完后表示,“真是令人大开眼界”“能在电视上集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很值得的事情”。对于一档文化节目而言,《艺览吾“遗”》已经初步实现了其社会化功能,引导观众对非遗的关注。正如管永双所说:“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一扇窗口,让他们觉得新奇,然后慢慢去了解,再去体验。”

读懂融合突破的创新,

是美学传播更是文化反哺

酉阳桃花源景区内,酉阳土家摆手舞传承人田景银和周洁向非遗寻访人讲述摆手舞的历史。作为土家族人民生活的缩影,酉阳土家摆手舞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创编出符合百姓生活的广场舞版、广播体操版等不同风格。听及此,刘洋洋灵机一动,希望将摆手舞融入自己的创演秀中,在她看来,“融合就是一种创新”。

这样的巧思,让《艺览吾“遗”》用一场场焕发时代色彩的创演秀不断打破观众的想象:《陶韵》用舞蹈的形式展现了荣昌陶器浴火而生的过程;《非“泥”不可》让泥塑技艺、绳编、杨派评书与街舞的激情碰撞;《万疆》将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朝鲜族奚琴艺术及伽倻琴艺术囊括其中,演绎千年文明不灭的信仰;《万世一回眸》则将土家摆手舞、木叶吹奏、西兰卡普等元素交相呈现,唱尽山城的灵动辽阔……每一个创演作品都让观众直呼过瘾,并由衷感叹“节目的创造力、想象力太绝了”。

社会在发展,非遗也要融入现代生活。对于非遗项目本身而言,这契合了大众的应用需要、审美需求,也是古老非遗的现代应用和美学传播,比如,荣昌折扇用时代审美不断创新,融入二次元元素以贴近年轻人的喜好,在时代元素的融合和突破中实现了文化反哺,为传统文化增添葳蕤光泽。

关注非遗技艺及其创新与尝试,越来越多的观众感慨“央视确实是懂非遗的”。《艺览吾“遗”》不但带观众深入感受了非遗的历史变迁,更读懂融合突破的创新性发展,并让创造性转化的价值无比生动地呈现在眼前。

注视眼前旋转的陶泥,张宇思考如何将陶器制作融入接下来的创意秀之中:“如果变成有节奏性的舞蹈展示的话,可能会有一些感觉,实现刚柔之间的结合。”心手眼合一,方寸显绝技,创意秀《陶韵》将刚柔并济的太极融于荣昌陶器制作技艺之中,在黄土大地上舞出非遗的蓬勃张力。而观众在看完后的反馈除了“想不到”,更多的还有“了不起”。

扎下文化的根,

溯求“自家”到“大家”的普遍传承

纵观《艺览吾“遗”》的体验之旅,节目对非遗的挖掘更加有深度,其对非遗技艺的展现、对非遗传承人的关照早已成为节目的内在逻辑,但最终的落脚点和指向都是在于用璀璨的文明、前辈与后辈的情义和新潮的表达展现非遗“永不消逝的生命力”。

当大山深处的采参手艺从老一辈人的坚守传到一代代年轻人手里,长白山采参风俗慢慢变成了一种文化名片;当关东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金东的外孙将泥塑捏成萌版的小动物,走进千家万户的客厅,新时代非遗也有了更广阔的传承空间。保守的家族式传承已经成为过去,非遗项目需要的是面向大众的“普遍传承”。

非遗的“普遍传承”体现在哪?《艺览吾“遗”》为我们做出了回答。无论是土家摆手舞成为学生的课间操、市民的广场舞;亦或是木叶吹奏进入小学、流行于男女老少之间;亦或是随处可见的酥食、土家油茶汤、绿豆粉、油粑粑地道小吃……节目里可以真切感受到非遗的传播普及与坚守传承,也在非遗传承人一句“春天来了”的感慨中,显得无比生动。

《艺览吾“遗”》并不只是一次非遗探访,在节目里可以充分地感受到这种“普遍传承”的可能性,更通过不断赋予非遗以时尚表达,试图向社会大众呼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非遗传承人,试一试,你就能够被打动!”

《艺览吾“遗”》平视古老非遗,让传统文化流转在日常生活里,深植文化之根,非遗寻访人也作为体验者与见证者,用“寻访”与“大秀”成功抓住观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他们接下来更多的非遗寻访与所见所感,将继续追问实现非遗“普遍传承”的尝试和突破,期待最后能为非遗何以历经百年、千年依旧传承不绝给出的完整答案。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shoulian.org/zhishi/11827/

标签: 手编绳打结
分享给朋友:

“用“寻访”的新奇,诠释非遗“永不消逝的生命力”” 的相关文章

手工编绳的中国结线材有哪些(手工编绳什么线好详细介绍)

手工编绳的中国结线材有哪些(手工编绳什么线好详细介绍)

现在很多朋友都会做各种手工可以解压和消遣时间,手工编绳是其中一种非常受大家的欢迎。网上有很多教程可以学习各种步骤,对于新手来说,不同规格和型号的线材要如何区别呢下面详细的文章向大家介绍手工编绳的中国结线材有哪些。我们平时编制的主要是项链,手绳,挂饰等偏向中国风的编织工艺品,跟很多南美蜡线斜巻结包石头...

奇妙的绳结,绳与结的艺术

奇妙的绳结,绳与结的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绳结艺术传承人胡林生近照 胡林生,新疆自治区级绳结艺术传承人,新疆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新疆7坊街创意产业集聚区入驻艺术家,“无可”品牌创始人,新疆石木生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独立设计师 、资深绳结达人,职业手作人培训讲师。主要作品有《莲花盛开》《石榴红了》等,公司原创设计新疆民族刺绣与...

许半夏是个狠人,狠哪了?

“泥沙俱下,风雨来时,看她烈焰燃烧。” 原著《不得往生》花费了100多章去描述许半夏在男性主导的钢铁行业如何开出血路,可这股闯劲儿,我在剧改的《风吹半夏》里从赵丽颖身上一秒就get到了。 刚开播两天她就筹备了公司,现在滨海半夏堆场都已经正式开业了。 剧情能拉得这么快,有许半夏一半功劳。 “生半夏,...

【奋斗者·正青春】化青举:一片“兵”心在宁西 守卫安全保畅通

央广网南阳9月21日消息(记者 夏莎)一条铁轨道、一段石砟路,伴他经历20载奋斗青春、走过10万多公里漫漫征途;一个绿挎包、一把手电筒,陪他检查每一列空重货车、守卫每一班安全畅通。 他叫化青举,2002年退伍入路,现在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南阳车务段南阳西站的一名货运值班员。2003年,化青举...

岁月从不败美人!这些单品可以从20岁穿到70岁!

晚上好啊~ 今天是岁月不败美人栏目,来说说“无龄感穿搭”这件事。 先来看几张美图吧! 斯德哥尔摩2023春夏时装周上的美丽身影 ▼ The Row 2023秋冬秀场 ▼ Lemaire 2020秋冬秀场 ▼ 最近很多人还翻出了Martin Margiela在爱马仕做创意总监时期的秀场图,Margi...

抗战大剧《虎胆巍城》今晚央视开播,4位配角可期待,有爆款潜质

抗战剧,曾一度是国产电视剧的“当红明星”。 凭着剧情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激烈、爱国情怀激荡人心,抗战剧一直备受观众喜爱。自1984年《夜幕下的哈尔滨》横空出世,开启抗战剧的春天以来,这一类型一度越战越勇,在新世纪的头十年达到高峰。 伴随着意大利炮的轰鸣和无师自通的战神李云龙的呐喊,2005年的《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