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链网 > 手链品牌排行榜 > 正文内容

同和之道: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辑

手链之家2022年12月01日 08:37:20手链品牌排行榜247

同和之道

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辑

Csy_Sean

本内容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特别鸣谢SeanRecord公众号特别

前言

在很早的时候我曾经简单整理过一期古代音乐文物,本期专题关注的内容,除了乐器的演变、还关注乐器(或一组)的不同功用,以及它们的影响等方面,也欢迎跟大家一起交流。

早期乐器(起源至两汉时期)

乐器的出现是非常早的,人们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认识到了音乐的美妙。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骨笛,距今9000-7000年,取鹤类尺骨制成。内部中空,上有七个镂空圆孔,从骨管上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

经测试,它可以吹奏接近七声的音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管乐器,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音乐方面的早期实践并成功制作了乐器。

图1-1 摄于深圳南山博物馆#大象中原:河南古代文明之光#特展

自商朝起,铜质礼器的铸造蔚然成风,有“藏礼于器”之说。乐器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自然是重要的一环。本期会介绍几类青铜器中的常见乐器形制。

先看青铜铙(náo),这是一种敲击乐器,其甬(即柄,为铙下方的竖直部分)与腹腔相通,有的甬上无旋,不能系挂,只能是仰击。福建博物院藏云纹青铜铙,1978年出土于建瓯黄窠山。铙通体纹饰以商周时期流行的云雷纹,甬上部两面各饰兽目一对,与云雷纹组成兽面纹。旋(甬上凸起的一圈为旋)上以细云雷纹为地,饰凸起的勾连云纹。鼓部(铙体的上部,敲击处为鼓)中央稍高起,装饰有云雷纹及其兽面纹。此种大铙目前所知主要出自南方湖南、浙江、广西、福建、江西、江苏六省,其时代约在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来自福建博物院官网介绍)

图2-1 摄于福建博物院#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厅

图2-2 云纹

图2-3 甬部

与铙形制相近的,有一类叫钲(zhēng),同样属于打击乐器。有些文献中对二者没有区分,相较于铙,钲的柄显得更长。

湖北省博物馆藏战国铜钲,1987年出土于荆门包山2号墓。圆柄细长,镂空勾连云纹,主体以变形龙纹装饰。

图3-1 摄于湖北省博物馆#凤舞九天:楚文物精品展#展厅

青铜钟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打击乐器,有观点认为是由青铜钲演变而来。大小不一的钟编为一组,组成“编钟”。今天展示的这件郑閇(bì)叔钟,以云纹为主要装饰,刻有铭文“郑閇叔作林龢钟,用□其皇考㶳叔”,表明这枚钟是郑閇叔为祭享先父㶳叔所作,是“藏礼于器”的典型体现。

图4-1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特展

图4-2 铭文

那么最有名的编钟,莫过于曾侯乙编钟了。全套编钟共计65件,其中有1件悬于正中,是楚王赠送的镈钟。这套编钟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除镈钟外,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并标识有对应的音律名。它也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图5-1 摄于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展厅

青铜镈(bó)也是一种打击乐器,与钟的区别主要在底口,镈的底口是平直的,钟的底口是桥形的。故宫博物院藏这件四虎镈,带有半环形钮。镈钮饰云纹,镈身两面饰兽面纹,镈两侧各饰二虎,四虎的形象非写实而是图案化,反映出当时铜器纹饰的神话性。此镈确是研究西周青铜器纹饰和古代造型艺术非常难得的资料。

镈与钟同为打击乐器,出现在西周中期,晚于甬钟。此镈不仅装饰独特,而且也是较早的青铜镈实物。(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介绍)

类似的四虎镈还可以在上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看到,朋友们可以留意一下。

图6-1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特展

图6-2 虎纹

与编钟类似地,编磬(qìng)也是常见的成组打击乐器。磬多见铜质或石质,比如之前曾经介绍的豕磬(附图1)。今天看的这件战国时期彩绘凤纹石编磬,1970年出土于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时共计25件,大部分保存完好。磬面光滑,大小厚薄有序,越大越薄者音越低,反之音越高。音域宽广,可演奏多种乐曲。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用红、黄、蓝、绿等颜色绘出的纹饰和浮雕造型。图案以凤鸟为主题,反映出楚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图7-1 摄于湖北省博物馆#凤舞九天:楚文物精品展#展厅

附图1 豕磬 商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部分的最后,我们介绍两件有地域特色的乐器。錞(chún)于,也是一种打击乐器,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都有发现,其中以巴人故地发现最为集中,特别是带有虎钮的錞于,被视为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

图8-1 摄于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厅

图8-2 虎钮

图8-3 虎纹

另外,铜鼓也是具有地域特色的一类打击乐器。这件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西汉铜鼓,出土于赫章可乐153号墓。根据云南石寨山考古发现的一件贮贝器上的图案,一个木架挂着錞于和铜鼓的场景,旁有一人执棰并击,为我们了解如何演奏这两种乐器提供了最直观的感受。

图9-1 摄于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寻找夜郎#特展

图9-2 鼓面

交流融合

上一部分提及的,都是我国本土发明创造的乐器。在不同时期的文化交流中,也有很多外来的乐器引入国内(如琵琶、筚篥),并最终成为中国乐器的一部分。

如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瓷扁壶就是一个例子,其腹部描绘5人乐舞场面,中间1人婆娑起舞于莲座上,两边4人伴奏,左2人一弹五弦琵琶,一击钹,右2人一吹横笛,一双手向前作打拍状。5人均高鼻深目,身穿翻领或圆领窄袖长袍,腰系宽带,足登长靴,可能是当时西域人的乐舞形象。

这件瓷壶为北齐时期文物,从目前同时期墓葬出土文物来看,当时包含的主要乐器品类有:细腰鼓、鼓、琵琶、五弦、箜篌、琴、筝、横笛、笙、筚篥(bì lì)、排箫等,相较于鼓吹乐中打击类和吹奏类乐器的重要地位,宴饮乐场景中更注重打击、吹奏、弹拨这三类乐器之间的均衡性。

图10-1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特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同样是典型的例子,1957年出土于陕西西安鲜于廉墓。这支乐队由5人组成,3位是胡人,2位是汉人,从乐队构成就体现出唐朝的开放特质,包容的氛围促进了音乐舞蹈的多元发展。

当时,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班子,他们除了自主演出外,也可让人们花钱雇演。骆驼载乐俑集杂技与马戏于一体,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西安中堡子村唐墓也出土过类似的作品,曾经在胡风东进专题中提及,这种节目在长安一定大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两件三彩骆驼载乐俑,均是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图11-1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厅

图11-2 另面

图11-3 高歌的胡人歌者,弹奏琵琶的胡人乐手

图11-4 两位乐手作出手持乐器的姿势

图11-5 汉人乐手作吹笛状

图11-6 骆驼昂首

合乐演奏的表演形式,在许多唐代陶俑中有所体现。今天给的例子是一组陶说唱俑,可见不同的人物分工合作:有弹奏乐器的,有负责说唱的。相信这样的表演在唐代的长安城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娱乐活动。

图12-1 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古代文明#展厅

辽宁省博物馆藏金代乐器纹挂镜也是很有趣的一个实例。虽然挂镜属于日常生活用品,但是镜背面的乐器纹饰(琵琶、拍板、笙、萧、笛等)体现出原本的外来乐器已然融入我国的事实。

图13-1 摄于辽宁省博物馆#古代铜镜#展厅

音乐故事

许多故事都会借助音乐的形式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我们看几个实例。

“引凤”是一个常常同音乐结合的题材,比如吹箫引凤。我们也在一些唐代铜镜中找到了类似的例子。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吹笙引凤纹镜,镜背的画面为浅浮雕山水人物画,山峦重叠、祥云缭绕,流水潺潺。右侧为神话人物王子乔,头顶束高髻,身着长衣坐山石上,双手捧笙吹奏。左侧一只凤凰展翅翘尾,被音乐所吸引,伸足欲落。

图14-1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特展

故宫博物院藏竹林弹琴舞凤纹镜,又有别称“真子飞霜镜”。镜八出葵花形,圆钮。钮上方饰祥云托月纹,下方饰池水山石,自池中生出一枝莲叶,即为钮座。左侧一人峨冠博带,坐而抚琴,前设香案,后依竹林。右侧一凤,栖于石上,凤上方饰6瓣花两枝。外区为铭文带一周:“凤凰双镜南金装,阴阳各为配,日月恒相会,白玉芙蓉匣,翠羽琼瑶带,同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镜铭之意为夸赞铜镜铸制精美,同时表白了真挚的爱情。首句“凤凰双镜”传达了这样的信息:这种铜镜在当时应该是两两成对的。(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图15-1 摄于故宫博物院#钟粹宫:古琴馆#展厅

从许多艺术品中,我们能看到琴对于文人的特殊意义,比如一种常见的画片“携琴访友”。本期我们也选了一件故宫博物院藏唐代大圣遗音琴,带有唐至德丙申年款(公元756年)。

琴为神农式,琴池上方刻4厘米许草书“大圣遗音”4字,池下方刻8.1×7.6厘米细边粗笔方印,篆“包含”2字,池之两侧分别刻2厘米许隶书铭文:“巨壑迎秋,寒江印月。万籁悠悠,孤桐飒裂。”4句16字。龙池内两侧上下有3厘米许朱漆隶书腹款“至德丙申”4字。琴背铭文均系旧刻,曾填以金漆,字口均已断出。琴体保留了中唐的风貌,具有温润而浑厚的气度。(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图16-1 摄于故宫博物院#钟粹宫:古琴馆#展厅

图16-2 背面铭刻

古琴曲的流传也是一个少有关注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的的就是关于广陵散的故事了。国博#天地同和#特展展出了一件明代古琴曲《秋鸿》图谱册,引人注目。

此册为图画和琴谱的合装本,图先谱后。共分四册,每册面装五色仿宋锦,于素绢签上以楷书题“琴谱”二字,并于其下分别标注“平”、“沙”、“落”、“雁”四字。琴谱为纸本楷书,每段一开并有标题,图为绢本水墨工笔画,亦每段一开皆按标题内容绘制,无作者名款。每册前、后附页钤印“乾隆御览之宝”大印。故宫博物院所藏图画结合的琴谱仅此一件。

图17-1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特展

宫廷礼乐

在大型的典礼场合,固定的礼乐制度依然是必须的,可以视作礼乐制度一直以来的发展。本期专题聚焦于清代礼乐制度,先看一件木红漆描金云龙纹椟竹管排箫。

排箫,即编管竖吹箫类乐器,因竹管长短参差不齐排列在一起而得名,也称为“参差”、“比竹”,又因形如凤凰展翅而得名“凤箫”。该排箫16根竹管粗细一致,上口平齐,以管身的长短来区分音高,管愈长则音愈低。管面各描金律名,分两翼排列,均按低音至高音顺序排列,分别对应清代乐律中的八阳律、八阴吕。竹管外用木椟固定,椟面髹红漆、描金双龙戏珠纹样,富有皇家气派。

在明清时期,排箫专用于中和韶乐,是“八音克谐”中竹之属的乐器,是天地尊神和皇帝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排箫在古代中国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国墓葬中出土有石排箫,著名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出土有竹排箫。排箫原本没有椟架,元代以后出现椟式排箫,逐渐专用于皇宫,民间已难觅排箫的踪影。(来自故宫博物院官网)

图18-1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特展

清代乾隆时期,乾隆帝命允禄等编撰《皇朝礼器图册》,就各项礼器制度定成定制。

这套图册共92册,乐器部计2卷,共收录乐器87类。《礼器图》编纂完成之时,距离清朝入关已经115年,清代的礼乐制度显然融入了儒家思想,并沿袭周礼器。因此

图19-1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展#特展

图19-2 卤簿鼓吹大乐画角形制介绍

图19-3 朝会丹陛大乐方响

图19-4 朝会丹陛大乐方响形制介绍

图19-5 卤簿鼓吹大乐杖鼓

图19-6 卤簿鼓吹大乐杖鼓形制介绍

图19-7 朝会丹陛大乐杖鼓

图19-8 朝会丹陛大乐杖鼓形制介绍

图19-9 朝会丹陛大乐戏竹

图19-10 朝会丹陛大乐戏竹形制介绍

图19-11 朝会丹陛大乐管

图19-12 朝会丹陛大乐管形制介绍

贵族宴乐

贵族的宴乐场景成就了许多绘画史上的名作,比如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这期专题我们展示的是明代唐寅的临摹本,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此卷以人物故事为主题,系临自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所作《韩熙载夜宴图》。现北京故宫藏顾氏本《韩熙载夜宴图》画共五段,依次为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此卷共六段,其将顾氏本清吹一段中韩熙载形象移前作第一段,其后依次为听乐、清吹、观舞、歇息、散宴。此卷内容除了在顺序上有改编外,画中器物以及画中屏风画面等,与顾氏本亦有差别。画法以工笔重彩,每段之间主要以屏风自然隔开,人物情态宛转,行笔流畅劲健,设色明艳富丽,生动地描绘出了主人公的风流韵致;画中屏风山水为院体风格。(来自苏州博物馆官网)

不过在本期专题中,我们关注的是其中的音乐部分。特别是一位乐姬手持拨子弹奏琵琶的手法,不禁让我们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一句“曲终收拨当心画”,拨子的实物在日本正仓院有留存,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自行搜索。

值得一提的是,故宫博物院根据所藏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制作了一款同名app,有大量关于音乐方面的介绍,包括乐器、乐曲。目前认为画作表现的弹奏的乐器与演奏歌唱方式,与南音比较接近。

图20-1 摄于苏州博物馆#画屏:传统与未来#特展

图20-2 琵琶弹奏,弹奏者手持拨子

图20-3 主人韩熙载敲鼓,还有一位手持拍板

图20-4 另一位手持拍板的人

最后要跟大家介绍的是一件来自美国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的画卷。这幅旧传周文矩《合乐图》卷,描绘了一支贵族乐团演奏的场景。乐师们或单独或成对地演奏大鼓、拍板、竖笛、横笛、细腰鼓、锣、筝、琵琶等乐器,这些乐器准确地表现了唐代中期宫廷乐府所演奏的乐器,与现存文物和纸稿中所记载的一致。此卷中描绘的听众与故宫博物院藏《韩熙载夜宴图》中描绘的宫廷人物极其相似,作者可能从早先的艺术作品中汲取了众多灵感,从而创作出“合成”作品。

图21-1 摄于苏州博物馆#画屏:传统与未来#特展

图21-2 贵族乐队

图21-3 鼓乐

图21-4 琵琶、筝等乐器

图21-5 笙、锣等乐器

图21-6 横笛、竖笛、拍板

图21-7 箜篌

图21-8 方响类乐器

图21-9 竖笛、拍板

结语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些来自经典的句子,告诉我们音乐对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性。正如一首动听乐曲的演奏需要各项乐器的协调配合,为人处世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与才能的共同作用。相信各位都能从音乐中汲取到力量。

另外,推荐大家看看《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曾侯乙编钟一集,来一次“金声玉振”的体验~

本内容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特别鸣谢SeanRecord公众号特别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shoulian.org/pinpai/11902/

标签: 手饰编绳
分享给朋友:

“同和之道:中国古代音乐文物特辑” 的相关文章

金卡戴珊单手握绳,玩冲浪姿势很专业,女儿小西北吓得不敢睁眼!

作为知名的真人秀娱乐明星,金卡戴珊的一举一动成为了很多粉丝关注的焦点。有些体育迷们会问,为什么一个娱乐明星在体育板块会有那么多的知名度呢?熟悉NBA的球迷们都知道,金卡戴珊家族是NBA球星迈不过去的一道坎! 金卡戴珊更新了她的社交平台,发布了多张照片,展示出金卡戴珊正在湖上玩冲浪的精彩镜头。金卡戴珊...

出门遛弯犬绳绝不能离手,否则...这不就被狗子给教育了嘛

出门遛弯犬绳绝不能离手,否则...这不就被狗子给教育了嘛 今天的主角就是这只柴犬“黑豆”。 见过撒手没的狗子,也见过喊不回的狗子,但是像黑豆这样出门遛弯绳子不能离手的还是第一次见。 事情发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 铲屎官看着四下无人,就把黑豆拴在椅子上,独自去把刚铲的屎扔进垃圾桶。 只有几米的距离...

为了走出大山(逐梦)

图为石漠化治理后的云南西畴县俯瞰。  吕德仁摄 一 谢成芬嫁到海子坝村时,村里还不通电,不通公路。 海子坝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蚌谷乡的一个村民小组,西畴县大部分土地是山区,是中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海子坝村尤甚。 谢成芬勤劳,脑子灵,嫁过来三年就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盖了村子里最好的...

徐政:高粱红了|中原作家

作者|徐政 来源:贵州政协报 红红的高粱,散落在山间皱褶,一簇簇、一垄垄,像天边行走的晚霞,似大山里冒出的星火,好比山里人火辣的性格和红火的生活。 常言说,穷养儿子富养女。高粱,喜温、喜光、喜肥,于是有人说,种高粱如同养女儿,温度要适宜、粪水要充足,结出的果实才丰满有营养。 由于高粱生长娇贵,产量少...

风清扬剑法很高?这五位与华山有关的高手都可打败他,书里有提示

所谓“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光寒十四州。” 在座的朋友应该都曾读过《笑傲江湖》这部小说,金庸先生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两门绝世无双的剑法,第一门名为“独孤九剑”,九式剑法几乎可以破尽天下武学,主角令狐冲也因此成为江湖超一流高手,从而笑傲江湖之外。 另一门剑法则是《葵花宝典》,别惊讶,当年金老先生就亲口...

刘恺威新女友热度爆棚,直播上万人围观,三个助理护身堪比大主播

近日,关于杨幂前夫刘恺威和李晓峰的新恋情持续引发不少关注,而杨幂和李晓峰还在最近热播的新剧当中出演闺蜜,关系这么复杂,一度让网友直呼这是戏里戏外都很精彩啊!刘恺威官宣恋情后两人也开启高调秀恩爱模式,李晓峰更是借着这波流量迅速开启了直播,引来不少网友的热议。 据悉早前李晓峰一改往日干练帅气的造型,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