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链网 > 手链知识 > 正文内容

【旧文拾零】关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注释一辨》的讨论

手链之家2022年12月01日 08:36:17手链知识615

郑义广: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注释一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对韩愈《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一句的注解是这样的:“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读,同‘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句读’在这里泛指文字的诵读。”如此解说,看似文从字顺,实则有诸多可商之处。首先是不合逻辑。就此句而言,按照常理,小孩子读书应该是先“学习书中的文句”,然后再“教他读书”。文句都看不懂,如何读书呢?因此,如果课文的翻译没有问题的话,便是韩愈的表达出了问题,此句应调整为“习其句读而授之书”才通。其次,即使语序无问题,前半句既已说了“教他读书”,那么“学习句中的文句”本是“题中应有之意”,后半句又说“习其句读”,岂非画蛇添足,节外生枝?果真这样,笔者以为,将其删去倒更显得文句简洁了。

其实,并不是韩愈文章写得不好,只是编者在作注时过于想当然,未能细究原文,才导致了上述错误。那么怎样理解才更加符合作者的原意呢?笔者认为,应该明确以下三点:

一、“书”在这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书籍”,而应是“文字”的意思。关于它的这个义项,《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1998)中即有收录,不敢掠人之美,谨将其中的相关条目抄录如次:“②文字。《荀子·解薮》:‘故好~者众矣,而仓颉独创者,壹也。’《论衡·奇怪》:‘仓颉作~,与事相连。”

二、“习”在这里为使动用法,译为“让……学习”“教……学习”。

三、“其”不能理解成“书”“书籍”,而应是“童子”。“其”的代词用法非常常见,在此不复赘言。

明乎此,此句可翻译为:“教孩子写字,让他学习文章的句读。”这样一来,本文开头的疑问便涣然冰释了。首先,从认字到断句,从易到难,有梯度,符合小孩子的认知规律;其次“文字”与“句读”不存在包含关系,放在一起,“而”字的递进意味十分明显;第三,无论是“识文”还是“断句”,都是学习的基础层面,与和修身立命息息相关的文章微言大义之“惑”不可同日而语,“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与后文的“传其道解其惑”的对比效果更加显著,韩愈后文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批判也才更加显得水到渠成。

fenglong88:

古人之书,要看当时的书籍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用现在的所谓“常理”来推断。在古代书籍没有标点,教书的时候,先生读一句学生跟一句,这样的跟读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句”和“读”。所以古人读书不是“先学习书中的文句”,而是学生拿到书后跟着先生学“断句”,这样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所以授之书在前,而学生拿到书之后并不能断句,所以才要在后面跟着先生学“句读”,再者说学生不拿着书,学生怎么跟先生学断句呢?所以韩愈表达的顺序并没有错。

那么是不是古代的学生是先学写字,然后再读书呢?这个问题张志公先生经过研究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一书中指出,古人的识字和写字是分开来的两套系统。所以在读书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只是重视识字,而不是读写一体的方法。所以把这句话译为“教孩子写字,让他学习文章的句读。”是对古代识字和写字并行的方式不了解的结果。

郑义广:

欢迎讨论!!

依您的看法,此句中的“受之书”应翻译成“给他书(让学生拿到书)”,果真如此,那我只能说韩愈又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不给他书怎么教他断句呢?大家也喜欢凑字数吗?哈哈

另外,张先生的书我没有看过,孤陋寡闻,惭愧!但是你把我的“教孩子写字,让他学习文章的句读”与张先生“古人的识字和写字是分开来的两套系统”的观点对立起来,我觉得有失偏颇。我并没有说古人读写一体,如此翻译与“识字和写字是分开来的两套系统”不矛盾,甚至可以相互补充。不知您以为如何?

fenglong88:

韩愈笔下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师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师的传授,另一方面是学生所掌握的学习内容。这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即童子之师的工作。至于是不是韩愈凑字数,您可以自己判断。

“授之书”中“授”字的本意就是“予”翻译的话其实就应该是“传授”,因为前面还有“授业”在,没有证据证明“授业”和“授之书”的两个授字是不同词义的词语。从后文看,韩愈只提到了“句读之不知”,而没有提到“书之不写”,可见他所说的是读书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写字中遇到的问题。

我后面所言是两套系统是针对您“首先,从认字到断句,从易到难,有梯度,符合小孩子的认知规律”而言的。也就是说,您这个推断是有问题的,既然这个推断有问题,您的结论中也就存在证据不足的问题了。

郑义广:

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比较深入,一些观点也很有见地,给了我不少的启发,谢谢!不过我思之再三,还是有几个不能明白的地方,写出来向您请教:

您说“授之书”是老师的传授,“习其句读”是学生掌握的内容,是两方面内容。那为何老师教的是“此”,学生却学的是“彼”呢?此吾之不解一也。

您说韩愈后文只提到了“句读之不知”,没有提到“书之不写”,并据此得出结论“他所说的是读书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写字中遇到的问题”,那他后文也只提到了“惑之不解”,是不是也说明韩愈提倡的师道不包括“传道”与“受业”的内容呢?此吾之不解二也。

我说小孩子“从认字到断句,从易到难,有梯度,符合认知规律”,但并没有说古人一定是边教认字,边教断句,读写一体的(究竟是怎么个教法我还真不清楚,惭愧!),您说我的这个推断有问题,与张志公先生的“两套系统说”相抵触,不知道抵触在何处?再者,小孩子如果不认识字,又如何大声地朗读、背诵呢?此吾之不解三也。

我很喜欢这样的讨论,有内容,不敷衍,谢谢!期待您更加精彩的指导!

fenglong88:

关于您的第一个不解。

要是知道教师所传授的就是句读,即如何断句,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这样读数一段之后再重复,也就是说教师的传授内容和学习生的掌握的内容是一致的,结果就相当于现在我们扫清生字后的朗读课文,但不同的是古时所用的是跟读法,没有标注读音的过程,教师怎么读学生就要怎么跟读,在跟读的过程中学会读字音。在教授过程中,识文和断句是一同完成,而不是分了先后。至于写字则是有另外的系统。

关于您的第二个不解。

韩愈所说“古之学者必有师”这是事实,因为没有教师的示范,学生无法自学,但后面“传道,授业,解惑”是韩愈自己的更进一步的理解。我们知道,读书并不是只是看到文章中没有自己不认识的字,而是要知义,而一般的童子读书时是不知义的,因为书的内容超出他们的理解范畴,而韩愈看到当时士大夫之间流行着死读书、读死书而不知义(即有惑)却不求解的情况,才进一步提出对教师的更高的要求,希望树立良好的从师风尚。他所针对的是不会读书的士大夫之族,而不是不会写字的士大夫之族。

关于您的第三个不解。

单独看“从认字到断句,从易到难,有梯度,符合认知规律”似乎没有问题,但要联系前面您翻译的“教孩子写字,让他学习文章的句读。”就有问题了,“写字”和“认字”是否要划等号?如果划等号,古人的认字和断句是一起完成的(不存在梯度问题),而写字是另外的系统,这个等号会不成立;如果不划等号,您用“认字”来证自己翻译的“写字”在理据上是不对应的。

郑义广:

我觉得咱们的观点是殊途同归。您说古代的跟读法“就相当于现在我们扫清生字后的朗读课文”,这与我说的“从认字到断句,从易到难”又有多大的区别呢?我看没有。至于“写字”与“认字”可不可以划等号,这很难直接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跟老师“读”书是在认字,写字就不是认字了吗?因此,我认为二者之间画个约等于号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哈哈。

另外,您说韩愈的这篇文章是批判“当时士大夫之间流行着死读书、读死书而不知义(即有惑)却不求解的情况”,针对的是“不会读书的” 士大夫之族,我觉得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隘。不愿从师未必就不喜欢思考,未必就是不会读书、死读书,从师学的也未必就是书本知识。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物都可作为问得内容,生活中随时接触到的人都可为我们所师法,这与书本关系不大,重要的是一种虚心的意识,一种好学的理念。不知您以为如何

fenglong88:

读书最怕的是死于句下和断章取义。我所说的情景是当时传授时的情境,您所说的是一个情境么?

写字如果真能约等于认字,那岂不是用眼睛就能写字了?用手就能认字了(当然盲文除外。)?

至于韩愈针对的是什么,到底是我的理解狭隘,还是前人早有定论,这不由我所说了算。

您所言虚心好学固然重要,但却不能保证一定能够有所收获。因为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思而不学终不能达于真知。另外,胡适有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若只凭大胆,却无小心,最终只是无根之谈而已。

郑义广:

如果我说的是“情境”那还叫“殊”途同归吗?你说要先扫清生字,然后朗读,这不就是我说的“梯度”吗?“先后”有几秒之先后,有几小时之先后,也有数年之先后,我想这样的人之常情不要穷举吧?

写字如果不是为了认字,加深对其的印象,那写字为了什么(当然练书法除外)?

您举的孔子名言不知是为了佐证您对韩愈之“师”的理解还是对我的批评。如果是后者,那么我诚心接受;如果是前者,那么我还是想说“思而不学”与读书不从师而问完全是两码事,是此达不到非彼的目的。

fenglong88:

何为“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我所列的是古人用跟读,现代人用品读,在朗诵的效果上是一致的。但跟读法本身不存在现代人的认字然后读书的梯度问题,我们讨论的正是“殊途”而不是最后的结果,如果只从存在相似结果的角度就认定“同途”这是以结果猜过程,而不是事实的过程。我们现在讨论的具体事实问题,而不是“人之常情”,如果连讨论范围都不能控制,那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写字为了认字这是现代人的学习行为,而不是古人的,因为古人认字和读书是同时完成的。以写字代替认字,然后再去读书,这是现代人的一个低效的做法。

您先去查一查前人给这篇文章背景的定论是如何的吧。

郑义广:

您说的很有道理,咱们就此打住吧。谢谢探讨!

以往分享

【旧文拾零】在网上读书园地与陶梦兄探讨教育方面的问题

【旧文拾零】 关于概念的修正

【旧文拾零】简答陶梦兄关于作文问题的思考

【旧文拾零】关于“语文研究方向”的一次对话

【旧文拾零】昔日于网上读书园地论坛答陶梦兄问

【旧文拾零】一段跟“体罚”相关的交流

【旧文拾零】关于应用与拓展的思考

【旧文拾零】明确趋向,导引思路——浅说2011年天津卷作文特点与审题构思方法

【旧文拾零】2006年在国学论坛上一个与别人吵嘴帖子的记录

【旧文拾零】关于文章作者不认可语文阅读题答案的对话

【旧文拾零】关于一篇论文视角的对话

【旧文拾零】关于“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喜欢上语文”的对话

【旧文拾零】昔日在网上读书园地和陶梦兄探讨教材建设方面的问题

【旧文拾零】学校发展大讨论

【旧文拾零】我的“教学模式“”

【旧文拾零】备份“关于《锦瑟》的对话”中自己发言的部分

【旧文拾零】关于语文需要整体设计的对话

【旧文拾零】关于《阿长与山海经》是否存在多余内容的对话

【旧文拾零】给心系国学的家长们的建议

【旧文拾零】答问七则

【旧文拾零】写在《祝福》后面

【旧文拾零】简析语文学科自身的致乱因素

【旧文拾零】简论梳理

【旧文拾零】透视“表达与交流”

【旧文拾零】 我在一个社区的部分回贴

【旧文拾零】例谈变“超预设”为“生成”

【旧文拾零】我们研究语文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

【旧文拾零】区别与关联——浅谈阅读和写作

【旧文拾零】立锥于传统与变革之间(片思一束)

【旧文拾零】“知、思、悟、行”——我的作文训练思路

【旧文拾零】 “四门八面”——文本教学形式初探

【旧文重发】作文前期准备中的隐性原则

作文的真相

关于把“知思悟行”作为作文起点的对话

对作文教学及策略的认知与重构(较为冗长枯燥,慎入)

基于“阅读”、“生活”和“思维能力”的作文训练

答某家长关于孩子作文的两个问题

语文杂谈(二十一):作文难教之我见

作文教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作文难教的对话

作文前期准备中的隐性原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shoulian.org/zhishi/11861/

标签: 手绳开头
分享给朋友:

“【旧文拾零】关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注释一辨》的讨论” 的相关文章

太原:居家也精彩“宅”出正能量

太原:居家也精彩“宅”出正能量 “义务红娘”居家为单身男女牵线,年轻夫妇尝试烹饪各种美食,瑜伽爱好者带着父母在家中锻炼……本轮疫情发生以来,为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疫情防控,市民们不仅非必要不外出,成为“宅男”“宅女”和“宅娃”,还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居家生活更加精彩有趣,“宅”出了满满正能量。 居家...

岁月从不败美人!这些单品可以从20岁穿到70岁!

晚上好啊~ 今天是岁月不败美人栏目,来说说“无龄感穿搭”这件事。 先来看几张美图吧! 斯德哥尔摩2023春夏时装周上的美丽身影 ▼ The Row 2023秋冬秀场 ▼ Lemaire 2020秋冬秀场 ▼ 最近很多人还翻出了Martin Margiela在爱马仕做创意总监时期的秀场图,Margi...

西拉米生死成谜!5年前手握扫把清扫寺庙,如今住处早已人去楼空

西拉米生死成谜!5年前手握扫把清扫寺庙,如今住处早已人去楼空 泰国如今依旧保留了君主制,泰王的权势和我国封建帝王差不多,很多传统思想也保留了下来。很多读者纷纷表示看泰国的新闻,有种看穿越剧和宫斗剧的感觉。 本期小编为大家介绍的主人公,是泰国的西拉米王妃。现在西拉米生死成谜!5年前手握扫把清扫寺庙,如...

闯入Bottega Veneta的反转日常

北京时间9月25日凌晨,Bottega Veneta 2023春夏系列在米兰如约而至。 继上一季首秀之后,人们对这位新上任的创意总监已经有了框架性的认知,他不会刻意讨年轻人的欢心,更不会试图加入名人们的红毯内卷。Matthieu Blazy的时装哲学分散在了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为他们的生活做恰当的包...

满分高考作文《本手妙手俗手》,开头让人眼前一亮,满分实至名归

2022年的大学考试已经落幕,不少同学都接到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不过,这次的考试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停止,而那些拿着试卷的试卷,也在不断地公布着。高考的时候,能得满分已经很难得了,数学和物理都可以考个满分,但是作文和英语都是很罕见的,所以才会引起这么多人的注意。 在高考的历史上,能够拿到满分的学生并不...

配药阿婆公交车上突然发病,司乘人员顶风冒雨护送回家|身边好人

迷途阿婆瘫痪在床的丈夫握着92路公交车司乘人员的手动情地说:“要不是你们公交师傅的热心相助,风雨中的妻子真不知怎样才能回到家呢!”临别,司乘人员陈海东和堵敏还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并热心地告诉阿婆的丈夫:以后有什么需要可以打电话给我们,我们尽量帮忙。 11月28日下午,一位年近7旬的阿婆独自从松江到市...